《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商战甚于兵战
本篇文章920字,读完约2分钟
在中国历史上,《盛世危言》的作者郑·首先提出了“商战胜于兵战”的理论。他认为西方列强侵华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物之地和谋利之地”,所以他采取“军事战争”和“商业战争”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业战争比军事战争更隐秘、更有害,他主张“与其振兴商业,不如使西方人自强不息。”
郑1842年生于广东象山县(今中山市)。咸丰八年(1858年),郑未能考上子女。他的父亲认为郑没有办法学习和参加考试,所以不如放弃学业去经商,于是他去上海做买办的叔叔郑廷江。经商后,郑进入英国人约翰·弗莱尔开办的书店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知识产生了兴趣。
经商多年的郑·,在光绪六年(1880年)出版了《》,主张向西方学习。他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富裕国家强兵的书籍,并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向他们学习。
光绪四年(1878年),郑受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委托,建立上海机织布局;六年(1880年),他成为上海电报局的办公厅主任;八年(1882年),李鸿章命我清理濒临破产的轮船招商局。由于他的内外治理,招商局的营业额和股票市值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光绪十年(1884年),郑卷入了织造布案和太古城轮船公司赔偿案。经过这两起案件,郑精疲力尽,不得不退出澳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改和改写的工作中。压力会成为动力,坏事会带来好结果。光绪二十年(1894),体现了郑成熟而完整的变法思想的长篇小说《史圣魏延》终于问世。
《盛世危言》贯穿着“兴而救国”的主题,为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抗战失败后受挫困惑的晚清挽救危言提供了一剂良药。张之洞读完《盛世危言》后评论说:“时政类书籍虽多,但不如本书精华的整体规划和精选那样详细。”"
书坛震动,政府和公众震动,各行各业的人争相阅读,找书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印后再印还是供不应求,甚至考试场的考试也常常把书中讨论的时事作为话题。教育部长孙家鼐向光绪皇帝推荐了这本书,当光绪读完这本书时,感到非常惊讶。他命令部长读它。史圣魏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而且对后世也有所裨益。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致力于社会变革。
1922年,郑病逝于上海提篮桥商专宿舍,享年81岁。翁丽华
标题:《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商战甚于兵战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12003.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