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的“莱茵式”发展
本篇文章1218字,读完约3分钟
管理1320公里长的莱茵河,实际上类似于从高碳到低碳的经济转型。
莱茵河的管理需要制度建设,发展战略是扬长避短,航运第一,适应不同河段的需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河道整治与流域经济发展、港口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应紧密结合、整合。
有趣的是,中国建材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善用资源、服务建筑”,与“莱茵主义”的发展相吻合。莱茵模式基于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理念,兼容“社会”与“市场经济”,既注重效率,又强调公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稀缺、经济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施市场经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建材工业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如何利用好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增强行业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创新和发展新思路是关键因素。
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莱茵模式倾向于基于“共识”,采取长远的视角,注重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注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长远利益以及社会和环境责任。
低集中度和低水平竞争并不能提高质量和产业升级。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国家的资源和环境,包括企业本身。国家在现阶段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实施重点是工业发展。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资源的产业,依托中央企业,在国家战略和国家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产业整合,进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中国建材包容性发展的路径是抓住长期结构性变化的机遇,以行业健康发展为“共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适时改变建材行业的总体布局,从以内部资源整合和自我滚动发展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产业整合、资源重组和国际化相结合的外向型增长模式。
展望未来20年,中国将面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相应的社会变革和资源配置的挑战。随着这种发展,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同时,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环境压力和社会责任。
为了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中国建材作为国有企业,承担了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承担了行业改革的成本,进行了行业联合重组,解决了大家的共同出路,改变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成千上万的企业竞相降价,有的甚至依靠降低质量和牺牲环境来生存。
莱茵模式强调“市场”、“国家”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其实质是一种由国家调节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力量在调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在市场调节无效时由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
从微观层面看,中国建材建立了快速反应、灵活创新的治理结构:提出并实施“中央企业在城市经营”的动力机制,通过一定数量的国有资本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实行中央企业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吸收337家优势企业,退出165家劣势企业,以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其他所有制企业共生共赢发展。
中国建材吸引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中国建材打造的产业生态链和产业平台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莱茵发展”。
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和“分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可能是中央企业“莱茵发展”探索的核心。
标题:中国建材的“莱茵式”发展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13781.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