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富士康
本篇文章1478字,读完约4分钟
低谷
富士康最近有点恼火,因为它一直非常低调,似乎突然成了公众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随着苹果的崛起,苹果背后的巨人富士康逐渐浮出水面。作为苹果的主要代理商,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频发,将这家不知名的台资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了平息这一事件,以郭台铭为首的高管们大感头痛,并不断道歉和沟通。几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逐渐平息这一事件。
最近,报纸上出现了一条关于富士康大规模内部搬迁的消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管富士康愿不愿意,它都很关注这个问题。由于2010年跳楼事件的恶劣影响,媒体和公众舆论已经习惯于用放大镜来监控它的一举一动。然而,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关注意外地揭露了富士康商业模式的真相,并将富士康的问题暴露给了公众的视野。富士康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利用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占领市场的快速发展模式已经逐渐结束。
模式的困境
郭台铭于1988年开始在深圳投资。他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嗅到mainland China商机的台商之一。为什么从1988年到2010年,富士康一直默默无闻,但在2010年却成了许多报纸和杂志的头条?表面上看,是因为频繁的跳台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甚至引起了人民的愤慨。事实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富士康的发展模式在今天的中国已经逐渐走到了尽头。跳楼事件只是导火线,即使没有跳楼事件,富士康也可能有其他问题。
外资大量涌入珠江三角洲的背景是,中国刚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深圳作为改革的桥头堡,有许多优惠政策,政府也大力鼓励外资,特别是港商和台商落户,以便更快地学习他们的先进市场经验和商业模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不得不佩服郭台铭先生的远见和勇气,在形势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毅然投资。当然,他的冒险带来了巨大的回报。鸿海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其贴牌生产之王的称号当之无愧。
当时,珠江三角洲处于时代前列,政府提供廉价土地和大量税收优惠。与此同时,大量来自大陆的富余劳动力涌向沿海地区,而低廉的建厂成本和廉价的劳动力是构成富士康快速发展的两个独特因素。由于富士康的产品在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可以更便宜,这极大地影响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同类制造商,使富士康能够迅速打开国际市场的缺口,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最后,也许就连像苹果这样强硬的巨头也开始依赖富士康,因为只有富士康能提供如此低的价格。
不可否认,富士康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强大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首屈一指,但其所有优势都是基于规模效应,而规模效应的基础仍然在于其极低的生产成本。富士康在中国建立的这种发展模式是特殊时期和条件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转型,继续坚持这种发展模式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农村闲散劳动力。作为农民,他们简单而勤劳,没有很高的物质要求。因此,当时台资和港资企业给他们的工资,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意外的收获。与在家务农相比,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收入对内地农民颇具吸引力。为了挣钱,他们可以像机器一样努力工作和加班。在那些日子里,不存在所谓的压力过大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很高兴看到大量台商和港商招聘工人,因为这不仅为政府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刺激了经济增长。由于珠江三角洲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的,而且当时大量的出口可以换来珍贵的外汇,从当时的经济背景出发,这只是一个愉快的模式,商人使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政府也获得了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迷路的富士康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9069.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