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海归看新青年
本篇文章1256字,读完约3分钟
肖涵
他们是海归,吸取了中西文化的精华;他们是年轻人,承担着中流砥柱的责任。“70后”和“80后”的青年海归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另一些人仍然是平凡的。然而,同样的事情是,他们都在为社会做贡献。
又一个“五四”青年节。五四精神导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曾留学海外,向中国大地传播新思想;如今,改变的是时代,但保持不变的是精神。新一代海归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关键词1:创新
2011年3月20日,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这是她自2009年以来的第四篇nsc论文(自然、科学与细胞)。
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颜宁今年才34岁,但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被这种感觉所诱惑,在熟悉的环境中从零开始,挑战新事物。”颜宁描述了他在清华做科学研究的生活。
回到中国之前,颜宁计划用三到六年的时间研究一种膜蛋白结构,但现在,她不断挑战自己,以每年分析一种新的膜蛋白结构的速度快速前进。
“每个人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表现向世界证明,中国也可以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比国外更快、更好。”这是颜宁的目标,也是不断激励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挑战、创新、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2:责任
“我想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些实事,在这条路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是来自晓寒心底的声音,一个海归女孩。
晓寒,毕业于巴斯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本应该成为一名白领,但她对公益事业情有独钟,希望自己能全心全意做一名“公益人士”。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使晓寒像许多有公益理想的海归一样,处处碰壁。经过许多波折,晓寒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机构。这些机构不同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而是致力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实践。
“现在我生活得很幸福。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海归能带回国外成熟的公益理念和经验,为公益事业的本土化带来更多的借鉴和参考。”晓寒说。
就这样,这个北京女孩承担了责任,走上了自己的公益之路,疲惫而快乐。
关键词3:持久性
36岁的张宁不是带着光环的海归。他没有突出的学历,丰富的科研成果,也没有自己的上市公司。然而,这样一个普通的海归已经实践了他的低碳理念好几年了,默默地传递着他的“绿色”精神。
走进张宁的家,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低碳”的理念:窗帘是竹子做的,透明透气;省略了门盖和踢脚线,节省了木材;自行车静静地停在角落里,以方便短途旅行;两个用来收集雨水和洗澡水的大木桶...
“少开一天车,关灯一个小时,不像你捐了多少钱那么容易看到。不仅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我甚至会受到一些批评,认为我故意把自己变成一个“苦行僧”来炫耀。然而,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能影响和改变多少人,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从来不坚持别人,只是让别人知道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这不仅可以减轻地球上的负担,而且可以让我自己快乐地生活。”就这样,张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开始,年复一年。
标题:从新海归看新青年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10808.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周鸿祎:悟空后将皈依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