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包大战看银行与微信支付宝的差距
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从2014年的马年春节到2015年的羊年春节,小手机的红包大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漫长的红包大战中,为什么腾讯和阿里这两家互联网公司引发了这场全国性的浪潮,而不是那些在金融体系中拥有更深根基的银行?
银行不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富有和任性吗?显然不是。一亿元的一次性宣传费用对大银行来说不是负担不起的。在微信和支付宝的红包大战中,一些中小银行花了数千万元来利用这种情况,这表明资金不足不是原因。
是不是因为银行没有自己推广红包的渠道?显然不是。各银行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都是非常电子化的渠道,围绕这些产品的银行开发团队非常庞大。即使没有大神级的超级程序员,it团队和R&D的能力仍然远远优于普通企业。
这是银行不需要基准测试的移动产品吗?显然,多年来,各家银行的个人客户零售业务一直在呼吁转型。十多年前,一家股份制银行依靠借记卡和信用卡的零售创新一举领先于其他中小银行,每个人都想重复类似的曲线超越。
所以答案不是银行不想要,而是银行做不到。正是这些拥有如此优势的银行,一年到头都在打压基金、保险和信托,它们也是金融机构,但在互联网公司面前,它们极其笨拙。在这场跨越两个春节的红包大战中,他们完全成了场外的替代品。
在这场红包大战中,银行和微信支付宝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首先,银行不具备意想不到的产品创新能力。
微信红包不是事先计划好的特殊武器,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产品创新。在2014年微信红包诞生之前,类似的小转账功能并不少见,但奖励和转账无法实现微信红包强大的社会功能。但总的来说,微信红包在诞生之初还是一个粗糙的产品。
然而,这一未被重视的功能上线后,仅仅通过用户的自我传播,而没有配备推广资源,就打开了一个移动支付的新世界。到2015年春节,腾讯和阿里的红包都配有大规模的推广资源,这自然为全民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话题级支付场景。
在银行这样的大企业中,同样的过程又如何呢?很难想象它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新土壤。个人金融账户和手机应用(如手机银行)也可以承载红包功能,但它们只是按照预定的轨道缓慢推进,未能产生惊人的创新,也无法彻底转变那些已被证明难以在运营中推广的功能。
其次,银行不具备快速迭代产品改进的能力。
2014年初,马云感叹微信红包的“珍珠港袭击”,但支付宝钱包立即策划了一年后的攻防战。但是银行想出了什么样的对策呢?
当支付宝红包第一次出现时,主要的推动力仍然是为幸运红包而战。由于支付宝本身没有锁定用户社交关系的移动应用,它使用微信来推广它。然而,在微信意外屏蔽了支付宝的红包页面后,支付宝立即提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方案——“红包密码”,实际上是一尺高一尺高。相比之下,银行的红包反击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彩票上,或者为双方的红包战争提供资金。任何银行的手机银行都没有资格参与。只能说,银行的产品研发能力已经跟不上互联网公司的速度。
第三,银行没有能力纠正公共关系中的错误。
近年来,无论规模大小,银行都一再遭遇各种信贷风险,其舆论状况处于劣势。然而,除了老式的正面宣传,他们很难找到有效的公关纠错方法。相比之下,支付宝在遭遇红包恶评时,可以给所有银行一个教训。
支付宝钱包通过手机游戏发出红包后,由于之前的活动场景过于宏大,导致参与人数众多,几乎很难拿到红包,因此恶评狂潮铺天盖地。短短三个多小时,支付宝团队迅速给出了解决方案,不仅在接下来的红包争抢活动中紧急增加了1200万元的预算,而且还使出各种招数“求大家不要骂得太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声誉风险问题。
但是如果银行遇到同样的问题呢?更不用说1200万元的预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通过,光是“乞求帮助”的态度是无法实现的,也没有合适的新媒体渠道直接与愤怒的用户沟通。由于缺乏可靠的用户沟通渠道和纠正公共关系中错误的能力,银行在舆论争议中处处被动并非没有道理。
银行应该如何跟上互联网公司的步伐?业内有太多的分析和预测,但最终只有腾讯和阿里为首的私人银行能给出一个好答案。
标题:从红包大战看银行与微信支付宝的差距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4044.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