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激荡着的中国梦
本篇文章1151字,读完约3分钟
松松地图学
1998年底,一位26岁的年轻人进入北京中关村一家名叫四方里通(000931)的公司,应聘一名程序员。这是他申请的第五家公司。以前,这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年轻人在一家研究所当打字员。
这个名叫程炳浩的年轻人出生在北京门头沟。他放弃了上大学考中专的机会,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城市户口”。在他进入四方李通后不久,公司完成了与最大的海外华人网站华源信息的合并,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企业Sina.com被宣布成立。
9年后,现已成为新浪首席技术官的程炳浩从新浪辞职,带走了他所有的300万元人民币,向一个朋友借了一间办公室,并与一个6人技术团队成立了社交网络site-Kaixin.com。随后,他的网站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之一。
程炳浩的故事只是中关村动荡30年的众多传说之一,它也诠释了这个地方的魅力: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奋斗和坚持才能创造梦想、改写命运。
更重要的是,中关村的魅力在于个人与国家的融合,梦想与现实的联系,以及日益增长的“中国梦”的激荡。
1梦想中的中关村
1980年秋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46岁研究员陈春贤从美国考察归来。他在硅谷和波士顿128高速公路上的所见所闻滋养了他的梦想,即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硅谷”,这样睡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就可以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
今年冬天,他从北京市科协借了200元钱,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个仓库里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开发服务部”,这是中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
中关村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时,光的指针在1980年划过,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中关村开始了它自己的传奇时代。多少人怀着五颜六色的梦想聚集在这片代表新生活和希望的开拓之地,为了理想和未来踏上征程。
因为梦想,199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40岁的磁记录工程师刘传志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开发公司。二十年后,这家以代理ibm电脑为生的公司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
因为梦想,1992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3岁的毕业生冯军(音译)辞去了北京建筑工程总公司的“铁饭碗”,带着220元闯进了中关村。从卖键盘开始,只要他能赚到5元,他就愿意骑着一辆平板三轮车把货物送到买方的门口。四年后,“丰五块”将其公司命名为“爱国者”——“我们的梦想是把爱国者品牌打造成让中国人民骄傲的国际品牌。”现在,“爱国者”已经成长为中国第一个数字品牌。
因为梦想,1999年,31岁的邓中翰放弃了在美国创办的企业,回到中国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兴威”的公司。两年后,中兴伟的“星光一号”研制成功,彻底结束了“中国无核”的历史。现在,“中国核心”已经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中关村:激荡着的中国梦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13751.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王树彤:什么工作值得你去“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