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陲走向国际
本篇文章850字,读完约2分钟
中新社呼和浩特6月4日电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疆到国际
中新社记者张琒
“中国文化鲜花盛开,蒙古族马头琴作为中国边疆游牧民族的艺术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现在走出国门,迷恋海外观众和艺术家。 ”。 4日,来自日本的马头琴艺术家埃拉娜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
40多天的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传承和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班最近正式下课,来自国内外的50名学生“满载而归”。 埃琳娜开始准备她在日本的马头琴演奏会。
马头琴是蒙古族弦乐器,2006年,马头琴列入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依拉娜出生在内蒙古,受蒙古族文化熏陶,5岁开始学习马头琴,19岁去日本学习世界音乐,定居在日本东京。
“去日本的时候,我带了马头琴。 ”。 拉娜说:“由于独特的马头琴艺术,我与日本演艺企业签订了合同。”
莱娜对记者说:“举行第一次演奏会时很紧张,害怕没有观众。 但是,上台的瞬间,现场客满,引起了掌声。 那一刻,我知道马头琴在海外的认可感有多高。 ”。 拉娜在日本出道8年,制作了电影《画皮2》的音乐,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音乐盛典,现在她必须提前抢票。
马头琴原来是演奏蒙古族长调的乐器。 18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马头琴体的改革创新,马头琴演奏的妙技也有了新的创造和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民间说唱歌手。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艺术登上专业舞台,进入高中课程,形成了民间和专业的双重渠道传承结构。
新加坡唯一的马头琴演奏家王晶也参加了这次马头琴训练。 “我是新加坡唯一的马头琴演奏家,是新加坡许多大、中、小学、南洋艺术学院的马头琴老师。 ”。 王晶对记者说:“新加坡有很多孩子,喜欢马头琴的大人和我学习马头琴,我也帮助他们从内蒙古买马头琴回来。 ”。
王晶说:“我一直认为我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承担着继承这种文化的责任。 如果你喜欢他们,我会一直教你。 ”。
埃拉娜,王晶说,近千年来流传的马头琴艺术已经越走国际艺术之路越好。
标题:热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从边陲走向国际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18290.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