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出路
本篇文章1339字,读完约3分钟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低端制造业(低端产业和低端产业链,即垂直分工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水平分工的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阶段)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重正在下降,但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低端产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认为保持包括低端产业在内的制造业优势,不仅是基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借鉴国外经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中国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产业定位、产业创新、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结构”。
低端行业定位
我认为低端产业的定位应该从“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开始。
相当一部分低端制造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皮革、毛皮、羽毛和长毛绒、纺织品、服装、鞋帽、文教体育用品、手工艺品、家具制造、木材加工、塑料制品、印刷和记录媒体等。这些产业可以吸纳大量文化程度较低的中国劳动者就业,城市产业中的许多“老字号”产品也属于这类产业。这些子行业只是对资源和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行业。这些行业应被视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不应成为“换笼换鸟”的对象。在低端行业中,造纸及制品、纺织、饮料、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子行业的“三废”排放量较高,这些行业的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对于这些低端产业,我们应该适当考虑:饮料、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行业的经营过程需要贴近消费市场,有必要保证国内和地方市场的需求,但应该限于满足国内市场,而不必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出口相当数量的产品。对于纺织行业,我们可以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考虑逐步降低其在数量上的比重,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从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高端产业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最快的部分。1980年,中国高端产业仅占制造业的38%,到2006年,这一比例已达到49.4%。高端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科技含量高。相当多的高端工业单位吸收固定资产就业的数量与低端工业一样多。然而,在“高端产业”中,中国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类子产业应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的重点发展产业,并在发展中沿着竞争力优化的道路前进。
低端领域的产业创新
无论是低端产业还是高端产业,创新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引擎。
在低端行业,意大利的经验值得学习。低端产业需要的不是产业本身,而是产业内部的低端产品应该逐渐让位于高附加值、承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高端产品。中国许多“老字号”产品都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例如,北京的“内联崛起”鞋业努力将北京的文化遗产融入其产品价值,一双布鞋可以卖到几百元。然而,北京郊区的农民可以为他们相配的鞋底赚20-30元/双。创造和提高低端产业附加值是中国制造业的新路径和新方向。
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中国高端产业来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所走的道路是值得借鉴的。通过从oem到odm再到obm的演变,它们形成了自主创新与利用外部技术资源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了从“非核心技术创新经济”到“核心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创新方式,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推进,应该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出路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12863.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是一个假问题
下一篇:十年继承模式:子承父业加双重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