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推进“网络+政务服务”从业实施方案的通
本篇文章7987字,读完约20分钟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部门:
我要向你们发行《沈阳市推进网络+政务服务事业实施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沈阳市人民政府
2017年5月11日
(本公开发表)
沈阳市推进网络+政务服务事业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深入推进我市简单的政治解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事业,进一步刺激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性,“辽宁省人民政府推进辽宁省网络+政务服务事业方案
一、整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演说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快速发展理念,根据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2)基本上大致。
1 .统一规划,整合共享。 统一全市政务服务资源设施,加强顶层设计,反复集约化建设,参照多规则一体化平台建设模式,推进政务服务网站一体化、网格一体化、渠道一体化,政务新闻资源相
2 .民生,服务面向问题。 提供渠道多样易用的政务服务渠道,广泛招聘,认真整理,及时反馈,增强公众参与感。 人民群众反映较强的工作难度,重视处理工作慢、工作复杂等问题,简化优化的工作流程,加快推进线在线融合,人民呼吁,让我能应对。
3 .协同合作,部门合作。 加强合作合作和业务合作,确定责任分担,搞好制度和技术联系,建立跨层次、跨部门一体化业务合作机制,实现多部门新闻的迅速流动和及时共享。
4 .共同建设,谋求创新。 运用网络思维,利用社会资源和智力,加快政务服务方法、做法、手段的反复创新,拓宽服务渠道,开放服务资源,推进新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公众、公司共同参与,特征互补
(二)事业目标。
1 .网络+政务服务建设年( 2017年)。 编制完成政务服务的几个事项目录,纳入市政务新闻资源目录体系。 完成政务服务的几个事项制定工作指南工作。 整合和提高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提高市政务云服务的能力,满足最近提出的应用系统硬件资源的诉求。 12345、96123、12315热线集成完成。 将市电子政务外网扩展到社区,完成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向社区的试点扩展。 完成电子证据照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完成我市网络+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以及电子证照、统一身份认证、大数据应用等标准规范的制定。 颁布沈阳市政务新闻资源交换共享管理方法实施细则。
2 .网络+政务服务整合年( 2018年)。 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建设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业务系统。 编制完成政务服务的公共新闻资源目录,基本建设政务服务大数据库。 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 市政务云形成为满足今后五年政府部门的硬件诉求能力。 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向下扩展,综合各级部门的政务服务扩展到街道(乡镇)、社区(村)。 开放政府机关、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健康、交通旅行、民生服务、城市建设等行业数据。 按照国家新闻惠民试点城市的要求,实现部分政务服务若干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处理。
3 .网络+政务服务应用年( 2019年)。 为了实现75%的服务,有些事项正在网上处理。 完成市级及以下部门颁发的自然人、司法人类电子证据库的建设。 完成全市政务新闻资源目录的编制。 完成政务服务热线与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整合。
4 .网络+政务服务提高年( 2020年)。 在线处理所有服务的一些事项,实现与省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 完成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系统与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提供一站式服务,进行单点登录、网络整体通信。 全面开放政府各行业的数据,支持各种大数据创新应用。 实现网络和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大幅度提高网上事务服务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建设全市整体联动、涵盖部门协同的网络+政务服务体系制度。
二、主要任务
(一)规范政务服务新闻。
1 .整理和编制政务服务的若干事项目录。 到2017年底,根据我市公共服务的一些事项和行政权力清单等文件,根据全市政务新闻资源目录,编制完成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务服务的一些事项目录, 通过网络政务服务门户统一对外公开。 建立政务服务若干事项目录的动态更新机制和业务合作事业机制。 目录中纳入的服务的几个事项区分在线处理,离线处理的情况下写明不在线的原因,由市智慧沈阳建筑业的指导小组确认。 全市,与服务复印件相同的一些事项必须名称一致。 按照统一政务服务的一些事项代码规范,执行代码管理,使同一几个事项成为同一代码。 (牵引机构:市编辑委员会,政务服务运营; 责任单位:各区域、各部门)
2 .规范完整的工作指南。 到2017年底,完成服务几个事项的工作指南,明确记载几个事项的名称、几个事项的类型、设定依据、实施机构、法定的结算期限等。 完成全市同一服务的几个事项,工作指南各要素标准一致,各种业务处理系统和工作指南要求一致。 除事务指南规定的条件外,不得自行增加事务要求。 (牵引机构:市编辑委员会,政务服务运营; 责任单位:各区域、各部门)
3 .全面公开政务服务新闻。 到2017年底,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实体政务服务厅依靠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对本地区政务服务的一些事项目录、政务服务的一些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通知公告、。 (牵引机构: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处理,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部门)
(二)整合和提高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1 .建设网络政务服务门户。 到2017年底,基于市政务云网站群技术平台,完成市、区县(市)二级政府部门网站的统一建设,形成基于统一技术结构的市政务云政府网站群,支持无障碍访问。 依靠市政务云政府网站群,完成现有政务服务网站的改造和升级,提取各网站本身各类政务服务的一些事项,构成网络政务服务门户,集中发布和展示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新闻
2 .建设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到2017年底,综合利用多规则一体化平台、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等现有资源,建设了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对于有独立业务处理系统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双向交互,即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推送申请和受理数据, 各独立业务处理系统对审批流程数据和结果数据没有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独立业务处理系统的实施机构,可以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上直接完成一些事项的内部审批环节,内部审批有业务审批、特别处分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政务服务运营; 责任单位:各区域、各部门)
3 .完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 进一步完善了智能城市统一平台中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功能,到2017年底实现网络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业务处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交换共享,至2018年6月底
(三)推进政务服务的几个事项在线处理。
1 .优化在线服务流程。 优化简化服务几个事项的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配送等流程,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处理、网上反馈,政务服务几个事项在上、全过程网上,缩短处理时限。 可以通过网络再利用的材料,不得要求公司和大众再提交。 能通过网络核检查的消息不得要求向其他机构重复提供。。 可以在网上处理的事项,不得要求在现场处理。 推进办公材料的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开展网上申报、网上提交、网上审查。 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及时推送预审结果,一次也不重复告知需要修正的资料。 积极推进电子证据照片、电子公文、电子签名等政务服务的应用,开展在线验证核对,避免反复提交资料和循环说明。 涉及多个部门的几个事项执行一口受理、在线运行、并行处理和限时处理。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群众分享工作经验,开展满意度评价,不断研究工作改进。 (牵引机构:市政务服务运营,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2 .推广服务的一些事项在线处理。 与公司注册登记、年度报告、变更注销、项目投资、生产经营、商标专利、资格认定、税务处理、安全生产等密切相关的服务的几个事项,以及居民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等密切相关 到2019年底,有几个实现75%服务的事项正在网上处理。 到2020年10月底,在线处理实现所有服务的几个事项,与省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牵引机构:市政务服务运营,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3 .加快政务服务业务系统的整合。 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集中统一建设,由各地区、各部门共同采用,与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和基础数据共享。 到2018年底,各地区、各部门建设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业务系统必须积极与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整合。 没有建设,大体上积极利用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区、各部门业务系统,到2020年10月底整合到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责任单位:各区域、各部门)
4 .加强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刷网络+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营书〔2016〕108号)对五项统一和三项标准化的要求,推进乡镇(街道)、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到2017年底,选择了部分社区进行试点,完成了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将试点扩展到社区。 到2018年底,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向下扩展,各级部门政务服务扩展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基础窗口受理、材料网上流动、主管部门批准、基础窗口反馈 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互联网政务大厅过渡,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法,对大众工作实行一口接待、全科服务。 (牵引机构:市编辑委员会、市政务服务处理、民政局、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5 .推进实体政务服务和网上服务的融合。 推进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利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处理政务服务的几个事项,实现网上服务标准的一致、无缝联系、一体化。 完整的配套设施进入推进政务服务的一些事项和审查处理功能的所有实体政务大厅,集中处理,一站式连接。 加强公司进入、处理一些事项、优化流程、对网上运行的监督管理,推进政务服务太阳能规范的运行。 (牵引机构:市政务服务运营,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部门)
6 .探索大数据网络上业务服务的新模式。 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合分解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政务服务过程数据、客户行动数据等,揭示政务服务过程的内在图,发现并发现内在服务过程中的失误泄露、冗馀性和客户体验提高的诉求,政务新闻数据 (牵引机构:市政务服务运营,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四)加强政务新闻资源的共享开放。
1 .整理编制全市政务新闻资源目录。 开展政府部门数据资源调查,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建设全市政务新闻资源目录,实现各类政务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根据政务服务的诉求,按照统一的新闻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对相关政务服务新闻资源进行目录化,生成政务服务公共新闻资源目录。 到2018年底,完成政务服务公共新闻资源目录的编制。 到2019年底,完成了全市政务新闻资源目录的编制。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2 .完全政务新闻资源共享机制。 到2017年底发表了沈阳市政务新闻资源交换共享管理方法的实施细则,推进了各级政府、部门间地区间、部门间、层级间新闻资源共享。 建立新闻资源共享绩效评价制度,推进政府部门新闻资源按需共享。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部门)
3 .建设政务服务大数据库。 基于知识沈阳统一平台,集中建设政务服务几个事项库、事务新闻库、社会信用等业务新闻库和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新闻、电子证据库等基础新闻库 到2018年底,基本上利用各类数据库相互协作,数据收集能力强,智能分解应用广泛,开发共享度高,体制机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4 .推进政府数据开放。 建设智慧沈阳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各部门依法有计划、批量地开放各类政府数据资源。 要点社会关注度高,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民生服务相关,开放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的各种数据,鼓励公众和社会机构的开发利用。 建立鼓励政府数据对外开放和社会开发利用的长期管理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体系和标准规范,促进政府数据的创新应用和增值利用。 各地区建设的数据开放平台要与市数据开放平台对接,实现互联。 重点是到2018年底开放政府机关、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健康、交通旅行、民生服务、城市建设等行业数据。 到2020年底,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全面开放政府各行业的数据,支持各类大数据创新的应用。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市政府办公厅;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五)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1 .建立健全的制度标准规范。 一是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修改不适应网络+政务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则和有关规定,制定完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 (牵引单位:市法制处理; 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二是建立技术标准规范。 到2017年底,根据《网络+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要求,制定了我市相关技术标准,确定了平台架构、电子证据照片、统一身份认证、大数据应用等标准规范。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2 .加快市政务云平台扩建工程建设。 到2017年底,建设根据需要分配、动态扩展和智能管理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提供多元化的云应用和云服务,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和系统是市政务云 实现共享利用的市政务云必须满足多规则一体型、单一窗口等最近建设的应用系统硬件资源的要求,同时满足国家新闻安全三级等保证标准。 到2018年底,市政务云形成了满足今后5年政府部门硬件诉求的能力。 (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3 .加快推进市级电子政务网扩建工程。 建设纵向、横向、边向的电子政务互联网系统,实现应用于哪里,互联网去哪里,充分满足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各部门现有业务专业网整理业务边界,实现与全市内网或外网互联网的对接和业务融合,逐渐转移到市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大致各地区、各部门不能再单独建设互联网。 政务服务系统的网络必须采用逻辑安全方法与市电子政务外网连通。 到2017年底,将市电子政务外网扩展到社区。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4 .建设沈阳市电子证照共享服务平台。 根据分散集中的大体情况,以电子证据目录为基础,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证据库,在市、区县(市)、町、社区(村)统一应用,实现基础证据照片新闻的多收集、相互共享、多方利用。 推进制证系统、业务处理系统和电子证据库的对接连通,使电子证据照片和纸证据照片同步发行。 在电子证据库的支持下实现各部门工作中的相关情况的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相互认识共享。 到2017年底,完成电子证据照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市计划国土局开展电子证据照片应用实务试验。 到2019年底,实现市级及以下部门颁发的自然人、司法人类电子证据库建设事业,基本建立电子证据常态化应用机制,切实改进行政管理方法。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5 .建立网上统一实名认证系统。 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志,结合实名制,通过身份证新闻认证、社会保障卡实名认证等技术,连通整合实体政务服务厅、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等不同渠道的客户认证,基于公民身份证号码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部门)
6 .整合各种需求热线。 到2017年底,整合96123市民服务热线、12345市民需求专线、12315费用投诉热线,新建12345沈阳市民服务热线及营商环境需求平台,实行12345热线1号对外 广泛的推广12345沈阳市民服务热线及经营者环境需求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为公司和大众所熟知,致力于提高热线平台的公众认识度和社会影响。 扩展12345沈阳市民服务热线及营商环境需求平台服务功能,规范热线各分号键的受理范围和责任主体,加强层次结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处理公司和大众的合理需求。 优化12345沈阳市民服务热线及经营者环境需求平台的事业流程,建立第1号受理、按责任转换、限时处理、要点审计、统一审查、互联网反馈的闭环事业机制。 到2019年底,完成了政务服务热线与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整合。 (牵引单位:市政厅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7 .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到2017年6月底,整合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土地采购权和矿业权转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平台,建设了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整合公共资源交易新闻、专家和场所等资源,加快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实现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实现全过程公开透明和资源共享,到2018年9月底与本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牵引单位:沈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8 .加强互联网和新闻安全。 根据国家新闻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加强各种政务系统的新闻安全建设。 确定各类政务系统的安全责任,开展等级保护等级备案、等级评价等业务,建立各方合作的新闻安全防范、监视、通报、应答和处置机制。 加强对电子证据照片、统一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重要环节的安全监视。 提高平台系统的安全功能,检查安全漏洞,进行灾害恢复。 建立健全保密审查制度,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违反违法行为的调查力度,加强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 (牵引机构:市公安局、保密局;责任单位:各部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智力沈阳建筑业领导小组负责网络+政务服务业的规划、指导和推进,协调处理事业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市大数据局负责网络+政务服务事业建设资金、项目批准、共性应用统一管理的协调和监督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冷酷执行,主要领导要自行部署,划分领导具体责任,确定人员和职责,确保分工确定、协调力。 (牵引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二)加强审查监督。 建立网络+政务服务绩效评价制度,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加大评价权重。 发挥媒体监督、专家评议、第三者判断作用,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通过模拟事务、随机抽取等方法,深入了解服务情况,改善服务。 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设立了曝光纠错专栏,公开大众在反映的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解决结果。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综合评价高、实际效果好的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表彰奖励。 综合评价低,实际效果差的,报警。 不作为、滥行、迟行、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依法负责解释。 (牵引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三)加大财政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网络+政务服务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宣传政府采购服务、政府企业合作等新模式,使社会资本参与网络+政务服务相关系统、大数据中心、物流、支付、判断及大数据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建设。 (牵引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四)加大训练宣传的力度。 把网络+政务服务事业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具备网络思维和技能、精通政务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事业,建立交流平台,加强业务探讨,分享经验方法。 推广进行宣传和诱惑,方便越来越多的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得政务服务,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和大众认可感。 (牵引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各地区、各部门)
各地区、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本方案,结合各自的业务责任,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确定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并于2017年6月20日前向市大数据局提交备案。
标题:辽宁: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推进“网络+政务服务”从业实施方案的通
地址:http://www.sac-csic.cn/syxw/16485.html
免责声明:沈阳新闻网今日新闻头条网是辽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沈阳新闻网将予以删除。